Coal Spec...
http://coals.us/spec
http://yudean.us/spec
|
|
In Page: Cn Coal, Peru Anthracite,
ASTM Classfication, Coal Introduction 洗煤厂
|
|
Out Page: 焦煤Coking Coal, 煤牌号Coal Mark, |
样品。
Sample (那里 和 怎么..取样) > 化验报告。Lab Report 谁去做化验
和 调整潜规则 > 评估煤 质 (Spec , 用戸指标) 和 值 (減价,奖励,拒收) [vic10-2019] |
|
**給用戸 (电厂..) 煤的 "交货" 流程中 可能有下面环节,或者几个环节合併在一起。 1. 矿上 (圹坑,筒仓) > 2. 矿场/洗场-煤场 > 3. 站台-煤场 > 4.火运 / 汽车 > 5. 煤仓 - 港口 > 6. 船上 > 7. 到电厂附近码头 > 8. 短倒到电厂 > 9.电厂 *在每个环节都涉及 " $ (费用:货-税-操作) 和 样品 (反应当时当地該煤的品质)" 。 *在每个环节都涉及 "上货 / 下货" 动作。 |
一.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 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 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 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 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 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 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 7.断口 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 8.导电性 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一) 煤的化学组成 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有机硫等五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占有机质的95%以上。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一般来讲,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氮的含量也稍有降低。唯硫的含量则与煤的成因类型有关。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重要元素,氧是助燃元素,三者构成了有机质的主体。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常以游离状态析出,但在高温条件下,一部分氮转变成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可以回收制造硫酸氨、尿素及氮肥。硫、磷、氟、氯、砷等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含硫多的煤在燃烧时生成硫化物气体,不仅腐蚀金属设备,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危害植物生产,而且将含有硫和磷的煤用作冶金炼焦时,煤中的硫和磷大部分转入焦炭中,冶炼时又转入钢铁中,严重影响焦炭和钢铁质量,不利于钢铁的铸造和机械加工。用含有氟和氯的煤燃烧或炼焦时,各种管道和炉壁会遭到强烈腐蚀。将含有砷的煤用于酿造和食品工业作燃料,砷含量过高,会增加产品毒性,危及人民身体健康。 煤中的无机质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它们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质量和利用价值,其中绝大多数是煤中的有害成分。 另外,还有一些稀有、分散和放射性元素,例如,锗、镓、铟、钍、钒、钛、铀……等,它们分别以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煤中。其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一旦达到工业品位或可综合利用时,就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通过元素分析可以了解煤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通过工业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煤的性质,大致判断煤的种类和用途。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对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和固定碳的计算四项内容。 1.水分 指单位重量的煤中水的含量。煤中的水分有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结晶水三种存在状态。一般以煤的内在水分作为评定煤质的指标。煤化程度越低,煤的内部表面积越大,水分含量越高。水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是有害物质。在煤的贮存过程中,它能加速风化、破裂,甚至自燃;在运输时,会增加运量,浪费运力,增加运费;炼焦时,消耗热量,降低炉温,延长炼焦时间,降低生产效率;燃烧时,降低有效发热量;在高寒地区的冬季,还会使煤冻结,造成装卸困难。只有在压制煤砖和煤球时,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成型。 2.灰分 是指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剩下的固体残渣。它是煤中的矿物质经过氧化、分解而来。灰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极为不利。灰分越高,热效率越低;燃烧时,熔化的灰分还会在炉内结成炉渣,影响煤的气化和燃烧,同时造成排渣困难;炼焦时,全部转入焦炭,降低了焦炭的强度,严重影响焦炭质量。煤灰成分十分复杂,成分不同直接影响到灰分的熔点。灰熔点低的煤,燃烧和气化时,会给生产操作带来许多困难。为此,在评价煤的工业用途时,必须分析灰成分,测定灰熔点。 3.挥发分 指煤中的有机物质受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它是对煤进行分类的主要指标,并被用来初步确定煤的加工利用性质。煤的挥发分产率与煤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煤化程度越低,挥发分越高,随着煤化程度加深,挥发分逐渐降低。 4.固定碳 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剩下的不挥发物称为焦渣。焦渣减去灰分称为固定碳。它是煤中不挥发的固体可燃物,可以用计算方法算出。焦渣的外观与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因此,根据焦渣的外观特征,可以定性地判断煤的粘结性和工业用途。 (二)煤的工艺性质 为了提高煤的综合利用价值,必须了解、研究煤的工艺性质,以满足各方面对煤质的要求。煤的工艺性质主要包括:粘结性和结焦性、发热量、化学反应性、热稳定性、透光率、机械强度和可选性等。 1.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是指煤在干馏过程中,由于煤中有机质分解,熔融而使煤粒能够相互粘结成块的性能。结焦性是指煤在干馏时能够结成焦炭的性能。煤的粘结性是结焦性的必要条件,结焦性好的煤必须具有良好的粘结性,但粘结性好的煤不一定能单独炼出质量好的焦炭。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配煤炼焦的道理。粘结性是进行煤的工业分类的主要指标,一般用煤中有机质受热分解、软化形成的胶质体的厚度来表示,常称胶质层厚度。胶质层越厚,粘结性越好。测定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很多,除胶质层测定法外,还有罗加指数法、奥亚膨胀度试验等等。粘结性受煤化程度、煤岩成分、氧化程度和矿物质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煤化程度最高和最低的煤,一般都没有粘结性,胶质层厚度也很小。 2.发热量 是指单位重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亦称热值,常用106J/kg表示。它是评价煤炭质量,尤其是评价动力用煤的重要指标。国际市场上动力用煤以热值计价。我国自1985年6月起,改革沿用了几十年的以灰分计价为以热值计价。发热量主要与煤中的可燃元素含量和煤化程度有关。为便于比较耗煤量,在工业生产中,常常将实际消耗的煤量折合成发热量为2.930368×107J/kg的标准煤来进行计算。 3.化学反应性 又称活性。是指煤在一定温度下与二氧化碳、氧和水蒸汽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它是评价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的一项重要指标。反应性强弱直接影响到耗煤量和煤气的有效成分。煤的活性一般随煤化程度加深而减弱。 4.热稳定性 又称耐热性。是指煤在高温作用下保持原来粒度的性能。它是评价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的又一项重要指标。热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炉内能否正常生产以及煤的气化和燃烧效率。 5.透光率 指低煤化程度的煤(褐煤、长焰煤等),在规定条件下用硝酸与磷酸的混合液处理后,所得溶液对光的透过率称为透光率。随着煤化程度加深,透光率逐渐加大。因此,它是区别褐煤、长焰煤和气煤的重要指标。 6.机械强度 是指块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难易程度。机械强度低的煤投入气化炉时,容易碎成小块和粉末,影响气化炉正常操作。因此,气化用煤必须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 7.可选性 是指煤通过洗选,除去其中的夹矸和矿物质的难易程度。我国现行的选煤方法,详见第四节。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 (一) 煤的工业分类 1958年,国家颁布了以炼焦用煤为主的分类方案,为工业部门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认真分析研究和吸收国外先进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为了使各项分类的技术经济指标最能反映煤的质量特点,达到更加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1986年,国家重新颁布了从褐煤到无烟煤的全面技术分类标准,将自然界中的煤划分为14大类,其中,褐煤和无烟煤又分别划分为2个和3个小类(表2.2.1)。这就是我国现行的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表 2.2.1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 (1) 分类指标及其符号Vr为干燥无灰基挥发分(%);Hr为干燥无灰基氢含量(%);GR.I(简记G)为烟煤的粘结指数;Y为烟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PM为煤样的透光率(%);b为烟煤的奥亚膨胀度(%);Q-A.GNGW为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MJ/kg)。 (2) 煤类的编码各类煤用两位阿拉伯数码表示。10位表示煤的挥发分,个位数在无烟煤及褐煤表示煤化程度,在烟煤表示结粘性。 三.煤的萃取分离过程 四.新的分类国家标准对各类煤的若干特征表述如下: 1、无烟煤(WY) 挥发分低,固定碳高,比重大,纯煤真比重最高可达1.90,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对这类煤,可分为:01号为老年无烟煤;02号为典型无烟煤;03号为年轻无烟煤,无烟煤主要是民用和制造合成氨的造气原料,低灰、低硫和可磨性好的无烟煤不仅可以做高炉喷吹及烧结铁矿石用的燃料,而且还可以制造各种碳素材料,如碳电极、阳极糊和活性碳的原料,某些优质无烟煤制成航空用型煤还可用于飞机发动机和车辆马达的保温。 2、贫煤(PM) 变质程度最高的一种烟煤,不粘结或微弱粘结,在层状炼焦炉中不结焦,燃烧时火焰短,耐烧,主要是发电燃料,也可作民用和工业锅炉的掺烧煤。 3、贫瘦煤(PS) 粘结性较弱的高变质、低挥发分烟煤,结焦性比典型瘦煤差,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粉甚少。如在炼焦配煤中配入一定比例的这种煤,也能起到瘦化作用,这种煤也可作发电、民用及锅炉燃料。 4、瘦煤(SM) 低挥发分的中等粘结性的炼焦用煤。焦化过程中能产生相当数量的焦质体。单独炼焦时,能得到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高的焦煤,但这种焦碳的耐磨强度稍差,但2炼焦配煤使用,效果较好。这种煤也可作发电和一般锅炉等燃料,也可供铁路机车掺烧使用。、 5.焦煤(JM) 中等或低挥发分的以及中等粘结或强粘结性的烟煤,加热时产生热稳定性很高的胶质体,如用来单独炼焦,能获得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高的焦煤。这种焦煤的耐磨强度也很高。但单独炼焦时,由于膨胀压力大,易造成推焦困难,一般作为炼焦配煤用,效果较好。 6、1/3焦煤(1/3JM) 中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煤,是介于焦煤、肥煤和气煤之间的过渡煤种,单炼焦时能生成熔融性良好、强度较高的焦煤,炼焦时这种煤的配入量可在较宽范围内波动,但都能获得强度较高的焦炭,1/3焦煤也是良好的炼焦配煤用的基础煤。 7、肥煤(FM) 中等及中高挥发分的强粘结性的烟煤,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肥煤单独炼焦时,能生成熔融性好、强度高的焦炭,其耐磨强度也比焦煤炼出的焦炭好,因而是炼焦配煤中的基础煤。但单独炼焦时,焦炭上有较多的横裂纹,而且焦根部分常有蜂焦。 8、气肥煤(QF) 一种挥发分和胶质体厚度都很高的强粘结性肥煤,有人称之为“液肥煤”。这种煤的结焦性介于肥煤和气煤之间。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气体和液体化学产品。气肥煤最适于高温干馏制煤气,也可用于配煤炼焦,以增加化学产品产率。 9、气煤(QM) 一种变质程度较低的炼焦煤。加热时能产生较多的挥发分和较多的焦油。胶质体的热稳定性低于肥煤,也能单独炼焦,但焦炭的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均稍差于其它炼焦煤,而且焦炭多呈长条而较易碎,且有较多的纵裂纹。在配煤炼焦时多配入气煤,可增加气化率和化学产品回收率,气煤也可以高温干馏来制造城市煤气。 10、1/2中粘煤(1/2ZN) 一种中等粘结性的中高挥发分烟煤。这种煤有一部分在单煤炼焦时能生成一定强度的焦炭,可作为配煤炼焦的煤种;粘结性较弱的另一部分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炭强度差,粉焦率高。因此,1/2中粘煤可作为气化用煤或动力用煤,在配煤炼焦中也柯适量配入。 11、弱粘煤(RN) 一种粘结性较弱的低变质到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加热时,产生的胶质体较少,炼焦时,有的能生成强度很差的小块焦,有的只有少部分能结成碎屑焦,粉焦率很高,因此,这种煤多适于作气化原料和电厂、机车及锅炉的燃料煤。 12、不粘煤(BN) 多是在成煤初期就已经受到相当氧化作用的低变质到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加热时基本上不产生胶质体。这种煤的水分大,有的还含有一定量的次生腐植酸;含氧量有的高达10%以上。不粘煤主要作气化和发电用煤,也可作动力和民用燃料。 13、长焰煤(CY) 变质程度最低的烟煤,从无粘结性到弱粘结性的均有,最年轻的长焰煤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腐植酸,贮存时易风化碎裂。煤化度较高的长焰煤加热时还能产生一定数量的胶质体,结成细小的长条形焦炭,但焦炭强度甚差,粉焦率也相当高,因此,长焰煤一般作气化、发电和机车等燃料用煤。 14、褐煤(HM) 分为两小类:透光率PM大于30~50%的年老褐煤和PM小于或等于30%的年轻褐煤。褐煤的特点是:水分大,比重小,不粘结,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植酸。煤中含氧量常高达15~30%左右,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块煤加热时破碎严重,存放在空气中易风化变质、碎裂成小块乃至粉末状。发热量低,煤灰熔点也大都较低,煤灰中常含较多的氧化钙和较低的三氧化二铝。因此,褐煤多作为发电燃料,也可作气化原料和锅炉燃料。有的褐煤可作来制造磺化煤或活性碳,有的可作为提取褐煤蜡的原料。另外,年轻褐煤也适用于制作腐植酸铵等有机肥料,用于农田和果园,能促进增产 |
5-13-2019
ChangZhi Spec Sample.... from Xiao Chu |
|
![]() |
Peru
Anthracite |
|
![]() |
|
![]() |
|
![]() |
商品煤 |
|
商品煤是指作为商品出售的煤。商业上, 将商品煤分为 原煤、筛选煤 和 洗选煤等。商品煤的使用涉及煤炭使用的各个方面。 中文名 商品煤 外文名 Commercial Coal 定义 作为商品出售的煤 种类 原煤、筛选煤、洗选煤 用 途 作为燃料使用 学科 电力学 目录 1 简述 2 用途 3 质量检查 商品煤即作为商品出售的煤,是指进入流通消费环节的煤炭数量,是由煤炭生产企业的可供直接销售的原煤、洗选加工后可供外销的洗选煤构成的。 某一地区一定时期的商品煤量,是该地区各个煤炭生产企业自产的可供销售的煤炭产品的总和,包括原煤和选煤,也包括混配销售的原煤。为避免重复统计,煤炭生产企业之间相互购销的量应当剔除。 煤炭生产自用煤不属于商品煤。煤炭生产企业的商品煤量包括企业和集团外销部分, 也包括供给集团内部自办电厂、水泥厂等独立法人企业消费,但不属于煤炭生产自用的煤炭产品。 2. 用途 商品煤的使用涉及煤炭使用的各个方面,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冶炼用煤,化工用煤,发电用煤,特殊工业用煤,建材用煤,工业窑炉、锅炉用煤,民用煤等7大类。 (1)冶炼用煤包括 冶金焦用精煤,铸造焦用精煤,其他用炼焦精煤。 这些都是经过洗选的精煤,灰分一般为 Ad≤12.5% 和 Ad≤16.0%,而且硫分低, 从煤种上看主要为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 (2)化工用煤主要是合成氨用无烟煤块煤和气化用烟煤块煤, 它分布在合成氨厂,民用制气厂,工业用制气厂,例如:锻造厂、玻璃厂等。 (3)发电用煤是煤炭的最大用户,所有的煤种都可以作为发电用煤,但是具体到某个发电企业,他又有具体特殊的煤质要求。 (4)特殊工业用煤一般指高炉喷吹用煤,烧结矿用无烟煤,电石用无烟煤,活性炭用煤等等。 (5)建材用煤一般是指水泥回转窑用煤,一般也是指挥发分较高的烟煤。 (6)工业锅炉、窑炉用煤一般都是使用挥发分较高的烟煤,需要块煤或型煤。 (7)民用煤一般是指无烟煤,用于制民用型煤。 [1] 3. 质量检查 商品煤的质量检查结果是供需双方的结算依据。发运的煤炭必须符合用户订货的要求,其中包括产品的灰分、硫分、水分、挥发分、发热量、粒度等各种质量等级指标均应符合规定。 根据从商品煤样中分出的月综合煤样,可以求一个月中所运出煤炭的平均质量,从而确定商品煤总的质量水平。 一、商品煤样的采取 选煤厂商品煤样按GB 475-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采取。 二、商品煤样的制备 选煤厂商品煤样按GB 474-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制备。 三、商品煤质量检查 选煤厂商品煤质量检查按国家标准进行。 瘦精煤测定项目有灰分、挥发分、全水分、全硫、黏结指数等; 动力煤测定项目有全水分、发热量、全硫等。 副产品测定项目有全水分、灰分、发热量等。 四、商品煤采样单元的确定 炼焦用瘦精煤,采样单元按用户确定,一般按选煤厂装车时所挂的一钩车的装载吨数来确定。 可少于1000t,或多于1000t。以1个月为准为每个用户编销售批次。 动力煤和副产品采样单元按品种确定。 五、登记销售产晶车号和发运产品数量 每日18点结账。根据厂销售计划按用户分批次填写发运精煤产品和副产品的车号、车数和吨数。 六、存查煤样的保留 销煤制样时每批煤都要按规定粒度、质量留存查煤样,保存2个月。 化验室留0.2mm分析煤样,保存2个月。 七、月综合煤样的化验 每月对销售月综合煤样进行化验,测定项目有总样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黏结指数等。 八、入厂原料煤质量检验 入厂原料煤质量检验按GB 475-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采取,按GB 474-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制样。入厂原料煤质量检验测定项目包括灰分、全水分、全硫、黏结指数(瘦原煤抽查)等。 [2] |
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国家标准 标准编号:GB 475-2008 标准状态:现行 标准价格:33.0 元 客户评分:星星星星1 |
|
标准简介 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8283:2006(E)《硬煤和焦炭——人工采样》(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 475-1996《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商品煤人工采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采样的一般原则和采样精密度、采样方案的建立、 采样方法、人工采样工具、煤样的包装和标识以及采样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本标准与GB 475-1996相比,其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专用采样方案; ——规定了总样最小质量; ——修改了子样最小质量; ——增加了对火车顶部采样的要求; ——修改了火车采样子样布置方式; ——删除了轮船船舱采样方法; ——修改了对粒度大于150mm块状物料的处理方法。 英文名称: Method for manual sampling of commercial coal 什么是替代情况? 替代情况: 替代GB 475-1996;强制性转化为推荐性标准,其文本不做任何调整;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7年第7号 什么是中标分类? 中标分类: 矿业>>固体燃料矿>>D21煤炭分析方法 什么是ICS分类? ICS分类: 采矿和矿产品>>73.040煤 什么是采标情况? 采标情况: MOD ISO 18283:2006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1983-06-15 实施日期: 2009-05-01 首发日期: 1983-06-15 复审日期: 2017-03-23 提出单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什么是归口单位? 归口单位: 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起草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分析实验室(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起草人: 韩立亭、谢恩情、段云龙 计划单号: 20060143-T-603 页数: 36页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05-01 标准前页: 浏览标准前文 || 下载标准前页 [ 评论 ][ 关闭 ] 目录 前言Ⅰ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采样的一般原则和采样精密度3 4.1 采样的一般原则3 4.2 采样精密度4 5 采样方案5 5.1 采样方案选择5 5.2 基本采样方案5 5.3 专用采样方案的设计8 6 采样方法———初级子样采取方法11 6.1 移动煤流采样方法11 6.2 静止煤采样方法13 7 间断采样方法14 8 各种煤样的采取15 9 人工采样工具15 9.1 人工采样工具的基本要求15 9.2 示例15 10 煤样的包装和标识19 11 采样报告1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SO18283:2006(E)章条编号对照表21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SO18283:2006(E)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22 附录C(规范性附录)采样精密度核验和偏倚试验24 附录D(资料性附录)子样质量、采样单元数量和采样单元子样数的计算举例27 附录E(资料性附录)粒度大于150mm 或其他粒度大块物料的处理方法30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494.3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3 部分:精密度测定和偏倚试验(GB/T19494.3—2004,ISO13909-7:2001,ISO13909-8:2001,NEQ) 本标准相关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7年第7号 [2017-03-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9号(总第132号) [2009-01-10] 煤炭分析方法相关标准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更多>> GB/T 476-2001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GB/T 476-2008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 478-2001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GB/T 479-2000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 GB/T 479-2016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 GB/T 480-2000 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GB/T 480-2010 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GB/T 482-2008 煤层煤样采取方法 GB/T 483-1998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GB/T 483-2007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免费下载煤炭分析方法标准相关目录 煤相关标准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更多>> GB/T 4757-2013 煤粉(泥)实验室单元浮选试验方法 GB/T 477-1998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 GB/T 477-2008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 GB/T 478-2008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GB 481-1993 生产煤样采取方法 GB 482-1995 煤层煤样采取方法 GB/T 5447-1997 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 GB/T 5447-2014 烟煤黏结指数测定方法 GB/T 5448-1997 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 GB/T 5448-2014 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 |
|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实施日期 GB/T 11957-2001 煤中腐植酸产率测定方法 8/1/2002 GB/T 15334-1994 煤的水分测定方法 微波干燥法 8/1/1995 GB/T 15458-1995 煤的磨损指数测定方法 10/1/1995 GB/T 15459-1995 煤的抗碎强度测定方法 10/1/1995 GB/T 15460-2003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电量--重量法 12/1/2003 GB/T 16415-1996 煤中硒的测定方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2/1/1997 GB/T 16658-1996 煤中铬、镉、铅的测定方法 7/1/1997 GB/T 16659-1996 煤中汞的测定方法 7/1/1997 GB/T 18510-2001 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则 8/1/2002 GB/T 18511-2001 煤的着火温度测定方法 8/1/2002 GB/T 18666-2002 商品煤质量抽查和验收方法 12/31/2001 GB/T 18855-2002 水煤浆技术条件 4/1/2003 GB/T 18856.1-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水煤浆采样方法 4/1/2003 GB/T 18856.2-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2部分:水煤浆浓度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3-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3部分:水煤浆筛分试验方法 4/1/2003 GB/T 18856.4-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42部分:水煤浆表观粘度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5-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5部分:水煤浆稳定性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6-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6部分:水煤浆发热量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7-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7部分:水煤浆工业分析方法 4/1/2003 GB/T 18856.8-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8部分:水煤浆全硫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9-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9部分:水煤浆密度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10-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0部分:水煤浆灰熔融性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11-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水煤浆碳氢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12-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2部分:水煤浆氮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13-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3部分:水煤浆灰成分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8856.14-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水煤浆PH值测定方法 4/1/2003 GB/T 19224-2003 烟煤相对氧化度测定方法 11/1/2003 GB/T 19225-2003 煤中铜、钴、镍、锌的测定方法 11/1/2003 GB/T 19226-2003 煤中钒的测定方法 11/1/2003 GB/T 19227-2003 煤和焦炭中氮的测定方法 半微量蒸汽法 11/1/2003 GB/T 19494.1-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1部分:采样方法 10/1/2004 GB/T 19494.2-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 10/1/2004 GB/T 19494.3-2004 煤炭机械化采样 第3部分:精密度测定和偏倚试验 10/1/2004 GB/T 19560-2004 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容量法 12/1/2004 GB/T 211-1996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2/1/1997 GB/T 212-200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8/1/2002 GB/T 213-200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1/1/2003 GB/T 214-1996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12/7/1996 GB/T 215-2003 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 11/1/2003 GB/T 216-2003 煤中磷的测定方法 11/1/2003 GB/T 217-1996 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2/1/1997 GB/T 218-1996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7/1/1997 GB/T 219-1996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 12/7/1996 GB/T 220-2001 煤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的测定方法 8/1/2002 GB/T 476-2001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8/1/2002 GB/T 478-2001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8/1/2002 GB/T 479-2000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 12/1/2000 GB/T 480-2000 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12/1/2000 GB/T 483-1998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12/5/1998 GB/T 1341-2001 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8/1/2002 GB/T 1572-2001 煤的结渣性测定方法 8/1/2002 GB/T 1573-2001 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 8/1/2002 GB/T 1574-1995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10/1/1995 GB/T 1575-2001 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测定方法 8/1/2002 GB/T 2565-1998 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哈德格罗夫法) 5/1/1999 GB/T 2566-1995 低煤阶煤的透光率测定方法 4/1/1996 GB 4632-1997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测定方法 10/1/1997 GB/T 3558-1996 煤中氯的测定方法 7/1/1997 GB/T 4633-1997 煤中氟的测定方法 10/1/1997 GB/T 4634-1996 煤灰中钾、钠、铁、钙、镁、锰的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7/1/1997 GB 5751-1986 中国煤炭分类 10/1/1986 GB 474-1996 煤样的制备方法 2/1/1997 GB 475-1996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2/1/1997 GB/T 5447-1997 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 10/1/1997 GB/T 5448-1997 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 10/1/1997 GB/T 5449-1997 烟煤罗加指数测定方法 10/1/1997 GB/T 5450-1997 烟煤奥阿膨胀计试验 10/1/1997 GB/T 6949-1998 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5/1/1999 GB/T 7560-2001 煤中矿物质的测定方法 8/1/2002 MT/T 736-1997 无烟煤电阻率测定方法 7/1/1998 MT/T 109-1996 煤和矸石泥化试验方法 11/1/1997 MT/T 595-1996 煤显微组分荧光强度测定方法 11/1/1997 MT/T 750-1997 工业型煤全硫含量的测定方法 7/1/1998 MT/T 801-1999 煤系高岭岩(土)及其煅烧土悬浮性能测定方法 8/1/1999 MT/T 384-1994 煤中铀的测定方法 5/1/1995 MT/T 740-1997 煤炭堆密度大容器测定方法 7/1/1998 MT/T 562-1996 煤中磷分分级 10/1/1996 MT/T 800-1999 煤系高岭岩(土)煅烧土白度测定方法 8/1/1999 MT/T 737-1997 量热仪氧弹安全性能检验规范 7/1/1998 MT/T 749-1997 工业型煤浸水强度和浸水复干强度的测定方法 7/1/1998 MT/T 751-1997 工业型煤发热量测定方法 7/1/1998 MT/T 594-1996 煤显微组分荧光光谱测定方法 10/1/1997 MT/T 799-1999 煤系高岭岩(土)及其煅烧土沉降体积测定方法 8/1/1999 MT/T 917-2002 工业型煤结渣性测定方法 9/1/2002 MT/T 918-2002 工业型煤视相对密度及孔隙率测定方法 9/1/2002 MT/T 597-1996 煤中氯含量分级 11/1/1997 MT/T 741-1997 煤系高岭岩三氧化二铝浸出率测定方法 7/1/1998 MT/T 1-1996 商品煤含矸率和限下率的测定方法 11/1/1997 MT/T 739-1997 煤炭堆密度小容器测定方法 7/1/1998 MT/T 748-1997 工业型煤冷压强度测定方法 7/1/1998 MT/T 916-2002 工业型煤样品制备方法 9/1/2002 MT/T 560-1996 煤的热稳定性分级 10/1/1996 MT/T 561-1996 煤的固定碳分级 11/1/1997 MT/T 596-1996 烟煤粘结指数分级 11/1/1997 MT/T 915-2002 工业型煤样品采取方法 9/1/2002 MT/T 924-2004 工业型煤热稳定性测定方法 6/1/2005 MT/T 925-2004 工业型煤落下强度测定方法 6/1/2005 MT/T 230-2005 哈氏可磨性测定仪通用技术条件 5/1/2005 MT/T 936-2005 锤式破碎缩分联合制样机通用技术条件 6/1/2005 MT/T 938-2005 烟煤奥阿膨胀计通用技术条件 6/1/2005 MT/T 939-2005 电量―重量法碳氢测定仪通用技术条件 6/1/2005 MT/T 940-2005 煤中氟、氯测定仪通用技术条件 6/1/2005 DL 465-1992 煤的冲刷磨损指数试验方法 11/1/1992 DL/T 498-1992 粉煤灰游离氧化钙测定方法 5/1/1993 DL/T 660-1998 煤灰高温粘度特性试验方法 10/1/1998 SD 323-1989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10/1/1989 GB/T 3058-1996 煤中砷的测定方法 7/1/1997 SN/T 1072-2002 出口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仪器法 6/1/2002 GB/T 2559-2005 褐煤蜡测定方法 4/1/2006 GB/T 19952-2005 煤炭在线分析仪测量性能评价方法 4/1/2006 GB/T 14181-1993 测定烟煤粘结指数专用无烟煤技术条件 12/1/1993 GB/T 15460-1995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电量-重量法 10/1/1995 GB/T 215-1996 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 2/1/1997 GB/T 216-1996 煤中磷的测定方法 2/1/1997 GB/T 212-199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3/1/1992 GB/T 213-1996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7/1/1997 GB/T 476-1991 煤的素分析方法 3/1/1992 GB 189-1963 煤炭粒度分级 1/1/1964 DZ 48-1987 岩石中有机碳分析方法 11/19/1992 MT/T 340.1-1994 冶金焦用北淮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0.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淮北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0.3-1994 水泥回转窑用淮北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1.1-1994 冶金焦用大屯煤电公司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1.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大屯煤电公司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1.3-1994 蒸汽机车用大屯煤电公司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2.1-1994 冶金焦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2.2-1994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2.3-1994 蒸汽机车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2.4-1994 水泥回转窑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2.5-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3.1-1994 冶金焦用西山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3.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西山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4.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龙口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4.2-1994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龙口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5.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霍州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5.2-1994 冶金焦用霍州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6.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大雁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7.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扎赉诺尔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8.1-1994 冶金焦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8.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10/1/1993 MT/T 348.3-1994 合成氨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3/1/1993 MT/T 348.4-1994 水泥回转窑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3/1/1993 MT/T 349.1-1994 冶金焦用潞安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3/1/1993 MT/T 349.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潞安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3/1/1993 MT/T 349.3-1994 蒸汽机车用潞安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3/1/1993 MT/T 357-1994 煤的三氯甲烷萃取物测定方法 12/1/1994 MT/T 358-1994 煤的三氯甲烷萃取物族组分测定方法 12/1/1994 MT/T 385-1994 煤中钒的测定方法 9/1/2002 MT/T 791-1998 水煤浆采样方法 4/1/1999 MT/T 792-1998 水煤浆浓度测定方法 4/1/1999 MT/T 802.1-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有效硫的测定方法 8/1/1999 MT/T 802.2-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全硫、硫酸盐硫、硫化铁硫的测定方法 8/1/1999 MT/T 802.3-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总碳量的测定方法 8/1/1999 MT/T 802.4-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砷含量的测定方法 8/1/1999 MT/T 574-1996 煤矸石生物肥料技术条件 10/1/1996 MT 56-1981 中国煤炭可选性测定标准 10/1/1994 MT 80-1984 煤中灰分快速测定方法 9/1/2002 MT/T 846-1999 煤体导水性分类 3/15/2000 MT 190-1988 选煤厂煤泥水沉降试验方法 1/1/1999 MT 230-1990 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的技术条件 5/1/1991 MT 263-1991 烟煤宏观类型的划分与描述 7/1/1992 MT 265-1991 商品煤随机反射率分布图的判别方法 7/1/1992 SD 210-1987 火电厂动力煤标准煤样(第一批) 12/1/1994 SD 321-1989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10/1/1989 AQ/T 1019-2006 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色谱分析及指标优选方法 5/1/2006 MT/T 1012-2006 煤的转鼓试验方法 1/1/2007 MT/T 1013-2006 煤炭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1/1/2007 MT/T 1014-2006 煤灰中主要及微量素的测定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1/2007 MT/T 1015-2006 煤的塑性测定 恒力矩基氏塑性仪法 1/1/2007 MT/T 1016-2006 煤和煤矸石浸出试验方法 1/1/2007 SN/T 1599-2005 煤灰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2/1/2005 SN/T 1600-2005 煤中微量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2/1/2005 MT/T 996-2006 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的测试方法 12/1/2006 MT/T 997-2006 活性炭吸附NH3穿透容量和穿透时间的试验方法 12/1/2006 MT/T 998-2006 活性炭吸附SO2饱和容量的试验方法 12/1/2006 MT/T 999-2006 活性炭水溶物的试验方法 12/1/2006 GB/T 15458-2006 煤的磨损指数测定方法 2/1/2007 GB/T 15459-2006 煤的落下强度测定方法 2/1/2007 DL/T 1030-2006 煤的工业分析 自动仪器法 5/1/2007 MT/T 1034-2006 生产煤样采取方法 10/11/2006 MT/T 1025-2006 煤炭检测报表规范(动力煤) 12/1/2006 MT/T 1026-2006 煤炭检测报表规范(炼焦、喷吹煤) 12/1/2006 MT/T 1027-2006 煤芯煤样视相对密度测定 12/1/2006 MT/T 1028-2006 煤中硒含量分级 12/1/2006 MT/T 1029-2006 煤中镉含量分级 12/1/2006 DL/T 1037-2007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12/1/2007 DL/T 520-2007 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 12/1/2007 DL/T 567.1-2007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1部分:一般规定 12/1/2007 DL/T 567.7-2007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7部分:灰及渣中硫的测定和燃煤可燃硫的计算 12/1/2007 GB/T 483-2007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6/1/2008 GB/T 1341-2007 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6/1/2008 GB/T 1574-2007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6/1/2008 GB/T 16416-2007 褐煤中溶于稀盐酸的钠和钾测定用的萃取方法 6/1/2008 GB/T 16658-2007 煤中铬、镉、铅的测定方法 6/1/2008 GB/T 211-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6/1/2008 GB/T 214-2007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6/1/2008 GB/T 8207-2007 煤中锗的测定方法 6/1/2008 MT/T 1-2007 商品煤含矸率和限下率的测定方法 1/1/2008 MT/T 384-2007 煤中铀的测定方法 1/1/2008 MT/T 737-2007 量热仪氧弹安全性能检验规范 1/1/2008 MT/T 748-2007 工业型煤冷压强度测定方法 1/1/2008 MT/T 749-2007 工业型煤浸水强度和浸水复干强度的测定方法 1/1/2008 MT/T 750-2007 工业型煤中全硫测定方法 1/1/2008 MT/T 751-2007 工业型煤发热量测定方法 1/1/2008 |
![]() |
灰熔点
Baidu-Baike |
|
灰熔点,又称为熔融性,是固体燃料中的灰分,达到一定温度以后,发生变形,软化和熔融时的温度, 它与原料中灰分组成有关。 当灰分中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含量高,灰熔点高; 而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和氧化钾含量越高,灰熔点越低。 中文名 灰熔点 又 称煤灰熔融性 属 性 知识、概念 主要材质固体燃料中的灰分 目录 1 主要类型 ▪ 煤炭 ▪ 原料 2 测量方式 3 计算公式 4 影响因素 主要类型 煤炭 煤灰是各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只有一个融化的范围,煤灰熔融性又称灰熔点。 煤的灰熔点又叫煤灰熔融性,是在规定条件下得到的随加热温度而变的煤灰(试样)变形、软化和流动特征物理状态, 是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可以反映煤中矿物质在锅炉中的动态, 根据它可以预计锅炉中的结渣和沾污作用。灰熔点与热量没有任何关系,它的高低与煤灰中钙、镁、铁的含量高低有关, 根据锅炉的设计,有的根据灰熔点越高了越好,有的根据灰熔点越低了越好。 原料 原料 灰熔点,是影响气化操作的主要因素。灰熔点低的原料,气化温度不能维持太高,否则,由于灰渣的熔融、结块,各处阻力不一,影响气流均匀分布, 碳层易结疤发亮,而且由于熔融结块,还减少气化剂接触面积,不利于气化,因此,灰熔点低的原料煤,适用在较低温度下操作。 测量方式 灰熔点测定仪是用于测定煤炭熔融特性的仪器。该仪器以硅碳管为发热元件,并配合可控硅调压器进行温度控制。该仪器略加改装后,可用来进行煤的二氧化碳活性测定和其它热处理。产品的特点:HR―4型为HR―3A型基础上按国标(GB―210)对升温速度的要求,增加自动升温控制功能,实现程控升温,亦可根据用户需要自动设定升温速度。HR―3A为数字显示式温度指示。配用铂铑―铂热电偶进行温度测量。 1、硅碳管的电热特性硅碳管的电阻最初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到300―400℃时电阻达最低值,然后随炉温的继续升高,电阻又逐渐增大。 2、灰熔点测定仪的主要技术特性本仪器附合国家标准《煤灰熔融性测定方法》(GB210)所提出的四点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1)高温恒温带长约30mm(△t≤℃); (2)能比较准确地控制升温速度(900℃以前20℃/min,900℃以后为5℃±1℃min)并在三个小时内加热到1500℃; (3)可用通气法或封碳法来控制炉内气氛为弱还原性,用空气于炉内自由流通的方法来控制为氧化性气氛; (4)800℃以上,炉内试样即清晰可见。 计算公式编辑 灰熔点计算公式如下: 灰熔点(软化) t ═ 19 (Al2O3) + 15 (SiO2+Fe2O3) + 10 (CaO+MgO) + 6 (Fe2O3+Na2O+K2O) 灰熔点可以实测,即将灰分制成三角锥形,置于高温炉内加热,并观察下列温度。 开始变形温度DT(deformation temperature):锥顶尖端复圆或锥体开始倾斜。 开始软化温度ST(softening temperature):锥尖变曲接触到锥托或锥体变成 球形。 开始熔融温度FT(flow temperature):看不到明显形状,平铺于锥托之上。 影响因素编辑 1、成分因素:灰分中各种不同成分的物质含量及比例变化时,灰的熔点就不同,如灰中含二氧化硅和氧化铝越多,灰的熔点就越高。 2、介质因素:与周边介质性质改变有关,如当灰份与一氧化碳、氢等还原性气体相遇时,其熔点会降低。 3、浓度因素:当煤中含灰量不同时,熔点也会发生变化一般灰越多越低,这是由于各物质之间有助熔作用。 燃烧多灰的煤,因为灰中各成份在加热过程中相互接触频繁,则产生化合、分解、助熔等作用的机会就增多,所以分浓度也是影响灰熔点的因素。 |